2018年5月11日 星期五

轉貼文章 ~ 簡體字不能解決文盲問題

港語學
【幻滅】《星島日報》報載鄧昭祺教授訪問,逐點粉碎簡體字嘅不實幻想,尤為精彩,謹節錄如下:
「學過文字學都知道,內地簡體字那一套行不通。」由普教中到繁簡體字教學,教育局的想法,每次都令醉心文字學大半生的港大明德學院中國研究課程統籌主任鄧昭祺摸不着頭腦。在他眼中,簡體字除了有助學生縮短罰抄時間外,學字及認字均會遇到困難。歸根究柢,不少人對簡體字存在太多不實幻想,鄧昭祺於是翻古書,看字典,細說繁簡漢字的百年爭議。
教育局課程發展議會去年底發表諮詢文件,提出學生需具備認讀簡體字的能力,掀起繁簡體字爭議。在鄧昭祺眼中,漢字沒有繁簡,只有「正體」與「簡體」,背後隱現對簡體字的不滿,翻看近百年簡化漢字的歷史,他感歎不少人對簡化字存誤解。
問:簡體字比正體字更易學?
鄧昭祺指出,現時內地通用的簡體字,除了從古書中抽出民間一直沿用的俗字外,由多名文化界人士組成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亦有嘗試用新方法簡化字體。
但他批評,將「門、開、關」三字,分別簡化成「门、开、关」,影響字與字之間的關聯;而「聶、轟」簡化成「聂、轰」,同樣增加記憶難度,「原本三隻耳就是聶,簡體字變成耳又又,記憶方法已經複雜不少。」
簡化字體固然可以增加書寫速度,但鄧昭祺認為,內地在當年推行簡體字時,忘記了閱讀也是文字的重要功能,「文字少歧義,閱讀速度才會快,像簡體字的『廣(广)』及『廠(厂)』,分別只是差一點,『里』可以是『裏』,也可以是『里』,於是大家要一邊讀字,一邊分析上文下理。」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在一九七七年推出的《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 ,更將認字難的問題推至極致,方案最終在八六年廢除。
然而,自電腦普及化後,新世代基本上是打字多於寫字,鄧昭祺笑言,電腦普及化令簡體字書寫快的唯一優點都奪去。
他續說,內地推行簡體字至今,仍有逾億「文盲」,反觀一直堅持用正體字教學的香港及台灣,在推行免費教育後,新一代已是零文盲,「文盲多少取決於教育方法,不是文字筆畫的多少。」
問:簡化漢字屬歷史大勢?
坊間流行一種說法,指漢字的形態不是一成不變,漢字由繁到簡,是中國文化進化的過程,鄧昭祺笑言此說法「好似將件事調轉講」。由甲骨文、篆字至隸書、楷書,漢字的形態,應是「由簡到繁」,「這是很正常的理解,因為想用文字表達的東西愈來愈多,自然愈寫愈複雜。」他以「饈」及「暮」為例,兩字同樣因為原有用字被借用,於是要增加偏旁,令學字者要「多寫幾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