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8日 星期一

轉貼文章 ~尋找TVB的故事 .....& 股榮今天的文章資料有問題

台獨大的電視廣播(TVB,511),去年本業罕有蝕錢,是1988年上市以來首次。作為傳媒股的龍頭,找了這間公司相關股價及財務資料,或者可解釋到大台墮落之謎。
上世紀60年代,由包括希慎大股東利氏家族、余仁生家族、邵逸夫旗下邵氏兄弟夥拍英美資金組成的「香港電視」(即無綫電視)奪得地面電視牌照。70至80年代是電視台互鍊的時代,無綫面對亞視前身麗的電視,以及佳藝電視挑戰,亦不敢怠慢,大增本土製作,種下本土電視文化的基礎。
1984年1月,香港電視(HK-TVB)上市,當時電視廣播為其附屬。其後政府改例,不允許免費電視台是其他公司的附屬機構,導致公司改組。
香港電視一分為二,電視業務為主的TVB取代香港電視的上市地位,而其他非廣播業務就歸予「電視企業」。
根據1988年TVB業績裏的備考五年財政回顧,84年TVB生意額有6億元,純利1.66億元。84年美孚新邨5期開售,一個700呎實用望海靚單位,以48萬元賣出,現時市值超過750萬元。以當年純利計,可買到345個美孚新邨單位。
TVB上市27年以來,盈利增長有兩個爆發點,都是來自收費電視或競爭對手的加入。88至92年,TVB每年利潤介乎2.5至4.2億元,在93年,有線啟播後,開始突破5億元關口。及至03年,NOW啟播,TVB由05年開始,利潤都超過10億元以上(09年例外)。
金融危機對TVB的影響,亦沒有想像中大。97、98金融風暴後,TVB利潤保持4至5億元水平,與風暴前相若。就算是08年金融海嘯,08及09年的盈利,仍有10.5億及9億水平。TVB聲稱經濟轉差,廣告收入降,但本業利潤由前年賺12億變蝕428萬,這個倒退幅度,肯定並非經濟不景解釋得到。

利潤突破靠嚴控開支


2011年開始,TVB利潤突破15億元以上,這主要是「殼王」陳國強入股後嚴控開支的掩眼法。一線藝員相繼離巢、新聞自我審查嚴重,更甚者,是劇集節目一成不變,昔日亞視間中仍有叫好叫座的劇集,無綫都會積極反擊做場好戲互撼,但紅色資本的王征入主後,就完全廢了亞視武功。
沒有良性競爭下,只會越做越hea。港視王維基2014年網上播劇,曾對無綫泛起一陣漣漪,但當見港視奪牌不成,就故態復萌。
前TVB廣播業務總經理陳志雲直言:「越係唔發(新牌),越冇競爭,TVB只會越做越衰!」
話TVB一成不變的,除了劇集大結局內容,還有股本。88年TVB已發行股本有4.2億股,28年後的今日,股本僅略增4%,至4.38億股,最少在過去廿年,未曾配股及供股,在股票市場裏實屬少見。面對網媒及樂視、Netflix今年步步進逼,我有直覺,擅於財技的「殼王」應該會做嘢。
TVB(前身香港電視)85年成為藍籌,88年底,一股TVB約值4港元,2000年首季股價創出85.25元的歷史新高,當時市值逾370億元。04年被剔出成份股,去年初股價約50蚊樓上,最新股價跌了一半,報28.35元,市值124億元。
在不斷顛覆的時代,沒有競爭挑戰下的獨市生意及慣性收視,反而是最危險。以為沒有新台迎戰,只會死得更快、死得更慘。

股榮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327/19546017
湯財~ 股榮今天的文章資料有問題


因為時間不足,請原諒筆者先寫個短短的資料,如有時間定必把長篇寫出一篇。

今天蘋果日報股榮「尋找TVB的故事」一文中,該文章的理據實在太粗疏且站不住腳。由於時間所限,筆者不對他文章的理據一一反駁,只僅對其提及「TVB聲稱經濟轉差,廣告收入降,但本業利潤由前年賺12億變蝕428萬,這個倒退幅度,肯定並非經濟不景解釋得到。」

雖然,根據業績公告,公司表面上是虧損428萬,但實際上綜合201584日的公告及2015年全年業績公告,有以下各項虧損產生:

(1) 無線網絡電視減值虧損
根據201584日發表的公告,公司稱,「在其透過聯營公司-無綫網絡電視有限公司經營之香港收費電視業務所持有之淨利益的帳面值之初步評估,該利益之減值虧損約港幣654百萬元(相當於本公司在無綫網絡電視之淨利益(包含投資成本,貸款及貿易應收款減去虧損金額)之全部金額)。」,該等虧損已在上半年入帳。下半年又再增加減值虧損至695百萬元。

(2) 匯兌虧損
以下各項包括
1. 人民幣定期存款的匯兌虧損為港幣42百萬元。
2. 因美元兌多種外幣升值,導致匯兌多種外幣如馬幣、人民幣貶值及一項新台幣貸款升值,導致產生匯兌虧損港幣85百萬。

(3) 其他一次性減值
以下各項包括:
1. 停止興建位於將軍澳工業邨鄰近電視廣播城的新地盤的製作錄影廠和相關設施。因此,已確認減值虧損淨額港幣88百萬元。
2. 有關終止企業重組的一次性專業費用總共港幣39百萬元。
3. 貿易應收款作出減值撥備港幣36百萬元。

由於(3)2. (3)3. 兩項未於公告列明實際數字,故以約數計算,考慮各項因素,最約以下各項導致一次性虧損約9.85億,實際公司仍賺約9.81億,並不是股榮所言的400多萬。

另外,個人認為他們一次性減值的原因,只是換了新的管理層,所以對舊管理層所作所為作一次嚴厲的檢視,這就對以為數字上經營轉好,埋下伏筆。

股榮作為一個香港大報的財經編輯,竟以這麼不嚴謹的態度對待資料,並舞弄資料作出譁眾取寵的行為,稱「在不斷顛覆的時代,沒有競爭挑戰下的獨市生意及慣性收視,反而是最危險。以為沒有新台迎戰,只會死得更快、死得更慘。」,實在是過份誇張的言辭。

如果是這樣,請考慮貴公司的情況,貴公司在新媒體的衝擊下,已經陷入虧損邊緣,如果你自己有能力的話,應該分析自己的公司業績,才能得出較中肯的評論,是否真的在沒有競爭之下,是否真的會死得更快,死得更慘? 一家快沒錢賺的機構,竟然和一家只是短暫減值導致虧損的機構說他會快點死,實在是非常搞笑。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

閱後請自行判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