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0日 星期六

轉貼文章 ~ 擴散性大腸癌口服標靶藥 副作用及處理方法


擴散性大腸癌口服標靶藥 副作用及處理方法

近年,本港大腸癌的個案不斷上升,據2013年統計數字顯示,大腸癌的發病率已超越肺癌,成為本港十大癌症之首。早期大腸癌大多缺乏明顯症狀,大部分個案在確診時病情已屆晚期,能夠完全根治的機會相對較低。

不過,隨著醫學的進步,藥物推陳出新,當中口服標靶藥物的出現,更有助提升擴散性大腸癌的治療效果。口服標靶藥物是針對癌細胞的特性作出攻擊,因此對健康細胞的傷害性較低,副作用亦較溫和。但亦有較常見的副作用包括:
1)手足皮膚反應;
2)口腔潰瘍或口瘡;
3)腹瀉;及
4)疲勞,
有機會影響日常生活.在開始療程之前, 病人可以先做一些預防措施,有機會可以減少出現副作用的比例.

註冊護士陳慧敏將在短片中教下大家在開始療程時可以做什麽和當出現副作用後,如何處理這些副作用。
不完美, 才是美
癌症資訊網 www.cancerinformation.com.hk
鳴謝 :
林嘉安醫生 臨牀腫瘤科
陳慧敏姑娘 腫瘤科註冊護士
林秋炳先生
拜耳保健醫療有限公司全力支持

大腸癌早發現 瘜肉速「片」走  21/12/2016
 
大腸瘜肉多呈圓球狀,較常見於乙狀結腸與直腸,而好發年齡則由40歲以上開始。(istock)
【晴報專訊】大腸癌是本港頭號癌症,主要由結腸、直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造成。有專科醫生指,隨着技術進步,市民若在大腸鏡發現早期腫瘤,可選擇日間手術方式,以俗稱「片皮鴨手術」的內視鏡黏膜下切除術(ESD)切除,毋須留院。
大部分的大腸直腸瘜肉均沒有症狀,患者偶爾會有腹痛、大便習慣改變、便血或便秘等症狀,只有經大腸鏡檢查等方式,才能發現。
進行大腸鏡檢查,除了可檢查腸道有否瘜肉存在外,一旦發現瘜肉,更可即時透過手術切除。

毋須住院 四萬有交易


近年政府開始推動大腸癌篩查,更進行各項大腸鏡資助或協作計劃。香港內視鏡中心外科專科醫生邱國基表示,隨着科技進步,大腸癌切除手術選擇更多元化,創傷性亦進一步下降,由傳統「開大刀」手術,至腹腔鏡手術、經肛門微創手術、單孔微創手術,以及最新發展的「片皮鴨手術」。
他說:「醫生先用醫學用染劑和窄頻影像光學系統,揣度瘜肉範圍,然後利用針刀沿瘜肉的周圍慢慢點圍成一圈,再把染劑注入瘜肉的黏膜下層,從而將表層的瘜肉升高。最後用針刀將瘜肉和黏膜下層分開,這樣就可慢慢地將整個瘜肉切除,亦因此行內俗稱這項手術為『片皮鴨手術』。」
邱國基說,手術可在配備相關儀器的內視鏡中心,以日間手術方式進行,毋須住院。費用約為4至5萬元,較私家醫院手術及住院費約10多萬元為低。

邱國基

大腸癌只要發現得早,原來不用開刀亦可將癌腫瘤消滅。有專家表示,大腸癌前期沒有病徵,大部分患者確診時已屆晚期,癌腫瘤面積大,一般要開刀做手術切除。政府推出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後,相信愈來愈多潛在患者可在發病初期確診,只要利用內視鏡輔助,通過肛門可將腫瘤組織切除,病人免卻「捱刀」,甚至可即日出院。 

外科專科醫生邱國基表示,大腸癌由腺瘤息肉演變而成,大部分息肉沒有症狀,直至出現腹痛、便血、嘔吐等異常症狀才察覺,但此時往往已屆晚期。大腸癌除了由不良飲食習慣及肥胖引起,家族病史、年齡也是發病因素。 

大腸癌患者一般要以腹腔鏡開刀手術切除癌腫瘤及部分大腸,進步的微創手術可將開刀傷口縮小至只有數厘米。越早醫治大腸癌,越大機會可「零」傷口將癌腫瘤切除。邱國基表示,新型手術「內視鏡黏膜下切除術」(ESD)適合無法經大腸鏡切除的無蒂息肉,以及大腸癌一期患者。 

ESD是利用長身的軟鏡經肛門深入患者大腸,通過內視鏡將細小腫瘤切除後經肛門取出,病人身上毋須開刀留疤痕。邱國基說,醫生會用針刀將腫瘤或息肉周圍慢慢勾點出一圈,再將染劑注入腫瘤下方,從而將表層腫瘤或息肉升高,較易用針刀切除,過程如「片皮鴨」一樣。病人只需監察麻醉,過程幾乎無痛楚,可即日出院。由於手術過程簡便,甚至可在日間進行。 

邱國基表示,及早確診大腸癌,不但康復率較高,醫療費用也大大減省,「日間醫療中心做ESD費用約4至5萬港元,比傳統腹腔鏡手術需要20萬港元平。」他預計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推出後,可令患者及早確診,ESD手術需求大增。他呼籲市民如有相關病徵,應及早求醫,並要戒掉不良飲食習慣,以免成為大腸癌高危一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