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3日 星期六

邱宇鋒 : 生蛇加面癱

女病人一臉愁容的進入診室,她告訴我:「醫師,我兩個星期前生蛇,現在左邊面癱,面部肌肉無法活動。」

患者是先發現生蛇,耳朵周圍出現成群成簇的丘疹、水疱,過了差不多一星期才開始出現面癱。起初她以為自己中風,於是立即前往醫院,經檢查後知道腦部沒有問題,面癱只是生蛇疾狀之一。患者雖然鬆了一口氣,但畢竟不能閉目、流口水總會對生活不便,而且令她最徬徨的,是不知道這面癱日後會否康復,要多久才能恢復,會不會有後遺症。

這種病症中醫稱為「喎瘡」,相當於漢特氏綜合症(Ramsay Hunt Syndrome),最早記載在《諸病源候論》一書中。喎瘡的意思是出現丘疹伴隨口眼歪斜,現代病理是潛伏在神經根內的疱疹病毒再次活躍起來,侵犯面神經膝狀神經節和聽神經,病理與因為第七對顱神經(面神經)受到感染而出現的貝爾氏麻痺有分別,是周圍性面癱的另一個主要病因。
本病大多突然發作,往往僅在半側面部,患者初期會感覺耳部不適感、灼熱感、牽拉感,同時伴隨輕微頭痛及發熱。約三至七天後耳朵周圍皮膚開始出現小丘疹,丘疹很快變成大小不等的水疱。患者同時可出現同側周圍性面癱,病徵包括不能閉目,無法做皺眉、露齒笑等動作。此外患者也有機會出現聽力障礙、舌頭前三分之二味覺遲鈍或喪失、頭暈、惡心嘔吐。大多數病人經治療後能在半年內恢復或基本恢復功能,少數人會不藥自癒。

喎瘡的中醫理解有二,其一為肝膽積火,引動肝陽,導致出現內風,多見於年輕、體壯、容易動怒、愛吃辛熱食物及飲酒的人,屬於中醫的實證。喎瘡的發生也可以是由於肝陰不足,引致陰虛動風,出現虛風內動及虛熱的問題,多見於年紀偏大,尤其是更年期後的女性,平時容易口乾、失眠、憂鬱的人,屬於中醫的虛證。這位女病人接近六十歲,收經後一直睡得不好,情緒容易波動,思想容易悲觀,口乾,舌色淡,疱疹發作時紅、痛皆不嚴重,中醫辨證傾向屬於虛證。

中藥治療根據患者的辨證選擇藥方和藥物,做到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對於肝膽火旺的病人,治療目標是清瀉肝火,藥方可參考龍膽瀉肝湯,常用中藥例如龍膽草、柴胡、黃芩、黃連、梔子、夏枯草等藥性苦寒,有清肝熱的效用。但因藥性寒涼的中藥容易損傷正氣,故必須依病者體質調校藥量,而且要中病即止,千萬不能濫服,以免適得其反。對於虛證病人,治療重點在補血養肝,可參考六味地黃丸的配方,常用中藥例子有熟地黃、枸杞子、何首烏等。無論是肝陽化風抑或陰虛動風,中醫治療這些內風證都強調「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所以在中藥配方中可考慮配搭養血活血的中藥,如四物湯、當歸、白芍、丹參等。

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效果非常理想,常用穴位為面癱一側的地倉、頰車、太陽、風池、翳風、聽宮、耳門、陽白、顴(骨翏)等,配合針刺太沖、合谷等,隔日施針,視乎症狀決定是否配合電針刺激、按摩或艾灸,病程在一個月內的,多數在針灸二十次內取得明顯療效,配合中藥治療則更佳。剛才那位女病人初次評估時,左眼只能合上一半,漱口時左邊咀角流涎,接受針灸十次以後已能完全閉目,漱口、鼓腮基本不漏氣,但由於面癱期間肌肉失用,往後必須多做鍛鍊以恢復肌力。

若果不幸患上喎瘡,患者要遵守戒食煎炸辛辣食物,戒煙酒、咖啡、濃茶防止積熱。此外應多吃蔬果和多飲水,確保每天晚上能有八個小時睡眠,和保持心情輕鬆,不要老是擔心病情而產生消極情緒,要對治療有信心,只要能把握在三個月內獲得正確治療,康復機會很高。要預防本病,應避免操勞,保持充足休息令精神充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雖然現在西醫有預防帶狀疱疹的疫苗,不過最主要仍是個人的免疫功能,當免疫力低下時,無論有否注射疫苗,疾病都會有機可乘。
加入普仁中醫診所Facebook專頁 (提供各類中醫藥知識及資訊) :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E6%99%AE%E4%BB%81%E4%B8%AD%E9%86%AB%E8%A8%BA%E6%89%80/328882390480286


面癱是以口角向一側歪斜、眼瞼閉合不全為主症的疾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無明顯季節性,發起病來急驟,早一晚睡覺時明明是好端端的一張靚臉,第二天起床照個鏡子卻嚇死了寶寶,嘴歪了,說話漏風,刷牙漏水,就連平時再簡單不過的閉眼、皺眉動作也顯得相當費力......
導致面癱的原因
面癱即係中風了?這不全錯,啱一半!因為面癱大致上可分為中樞性和周圍性面癱,前者的病變部位主要在面神經核以上,至大腦皮層之間的皮質延髓束(包括皮質、皮質腦幹纖維、腦橋、內囊等組織)受到損傷,常見是顱內腫瘤、腦外傷、炎症等問題所引起不同程度的腦血管病變引起,故此中樞性的面癱亦可算作是中風。由於面癱症狀與中風相似,不少患者容易誤將面神經麻痺/面癱,以為是中風所引起。但事實上兩者在症狀、反應上仍有不同:
周圍性面癱的病灶多發生於面神經核和面神經上。常見病因為病毒感染、耳源性疾病、自身免疫反應、腫瘤、神經源性、酒精中毒、代謝障礙、維生素缺乏、血管機能不全、先天性面神經核發育不全等。
中樞性面癱發病時,眼瞼以上的表情肌未出現癱瘓,仍然可以閉目、皺眉、揚眉,且兩則的面額肌深度、眉毛高度、臉裂大小均無異常。而眼瞼以下的表情肌卻出現癱瘓,即頰肌、口輪匝肌、上提唇肌等出現麻痹,患者該側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做示齒動作時口角歪向健側。一般無味覺、淚液、唾液分泌障礙,亦不伴有聽力衰減。
而周圍性面癱因病變同側所有面肌癱瘓,故不能皺眉、皺額、閉眼、露齒、鼓腮等動作,並伴有鼻唇及口角下垂。病側舌前2/3的味覺出現減退,並伴有唾液分泌障礙。
簡單講,中風是腦子裡出了大事,血管堵塞?出血?以致支配面神經的腦實質受損,是一種算很嚴重的疾病;而常見的周圍性面癱,則是腦子外面的面神經突發性出現麻痺,危害性相對低很多。
中醫對本病的理解
中醫學對本病的認識,可追索至兩千年前,古人稱之為口僻,又稱吊線風,經驗的總結,認為面癱多由脈絡空虛,風寒之邪乘虛侵襲經絡,以致經氣阻滯,筋脈失養而發病。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此脈絡空虛,衛外不固,一旦感受風寒之邪侵襲面部經脈,以致經氣阻滯,流行失常,氣血不和;或風濕痰阻,瘀停脈絡,或氣虛血瘀,兼夾風痰,上犯頭面所致。

面癱能否治好
治療腦梗塞或腦出血為主的中樞性面癱,後期可以進行針灸康復治療。而周圍性面癱主要是由於面神經炎所致,治療重點在抗病毒、營養神經以及後期針灸康復等治療。中醫對本病的治療原則,初期多是感受外邪,治以疏風通絡;後期以風痰或瘀血多見,則多從祛風化痰,活血通絡,重視袪風痰與扶正並用,辨證論治,常用的草藥有白附子、秦艽、絲瓜絡、路路通、藤類,亦會適量的用上地龍、僵蠶、全蠍、蜈蚣等蟲類藥,可加強搜風通絡,配合針灸,內外兼施,標本同治,注意對原發病進行治療,及早針藥兼施,有不錯的療效,預後一般良好。


http://www.myhealthtag.com/%E4%B8%AD%E8%A5%BF%E5%90%88%E7%92%A7-%E9%87%9D%E8%97%A5%E4%B8%A6%E7%94%A8-%E9%9B%99%E7%AE%A1%E9%BD%8A%E4%B8%8B%E6%B2%BB%E9%9D%A2%E7%99%B1/

中醫:針灸治療快見效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1867176/%E5%AE%89%E7%90%AA%E8%93%AE%E5%A8%9C%E6%82%A3%E9%9D%A2%E7%99%B1%E8%82%8C%E8%82%89%E4%B8%8B%E5%9E%82


睡覺宜關窗 冷氣勿吹正頭 ; 過勞損正氣 冷風一吹恐面癱



【本報訊】忽然臉部活動異常,鏡前一照,赫然發現半邊臉的肌肉有如癱瘓,並有嘴歪及漏口等症狀,臉部肌肉似乎無法活動。中醫師指出這是面癱症狀,與中風不同,是因外邪侵襲所致,越早診治,越能以中藥及針灸驅風及疏通經絡,改善症狀,並提醒發病時勿過份驚恐,外出時可佩戴口罩遮掩臉部,避免臉部再受冷風吹襲,令病情進一步惡化。
記者:伍雅謙

註冊中醫師徐澤昌表示,中醫認為面癱成因為脈絡空虛,再受到外邪如風熱及風寒侵襲,阻塞經絡引致,當人體正氣不足,如長時間勞累、熬夜、休息不足、工作壓力大、飲食不節、產後身體虛弱、長者氣血陰陽不足等,再遇上天氣突然轉變,如突然轉寒及吹冷風,便會出現面癱情況。
天氣轉冷,身體陽氣便會收斂,若本身正氣不足,對抗外邪的抵抗力會下降,令外邪較易侵襲身體,尤其陽氣不足容易怕冷者,較易受外邪侵襲。徐稱,長時間接觸寒冷事物,如以冷水洗臉、經常吹冷風、喜吃冷食,亦會削弱脾胃功能,令外邪容易入侵身體。
徐指,面癱患者大多在早上起床後,發現自己的笑容樣貌有歪斜、刷牙漱口時會漏水、無法抬眉、一邊臉的虎紋消失,嚴重更有明顯嘴歪症狀、雙眼無法合上,不斷流眼水等情況,多因冬天入睡時,疏忽未有關好窗戶,又或夏天冷氣風口對正頭部,均容易出現面癱。
面癱看似與中風相似,其實症狀有異,面癱大多集中出現在臉部,不會有肢體上的問題,多只有半邊面癱,徐指,以西醫角度,面癱是因病毒侵襲半邊臉神經線所致,但嚴重患者亦可能兩邊臉同時出現面癱。至於中風則因腦血管引起,首先會出現肢體障礙,如半邊身動彈不得,又或有神志昏迷的情況。

宜發病15天內針灸驅風


治療黃金期是面癱發病首天至第15天,徐稱,越早診治,越能及早改善情況,初期可服用驅風治本的中藥如地龍、秦艽及僵蠶等,並輔以針灸疏通身體經絡,將入侵身體的外邪驅走,之後便根據病人個別體質調理治本,譬如益氣固表的北芪及黨參,又或滋陰養血的白芍及當歸等中藥。臨床所見,有病人接受治療一至兩周已改善病情,惟若錯過黃金治療期,康復時間最長可致3個月、半年甚至更久。
徐指,面癱不會引致疼痛,反而病人心理上的恐懼較大,建議在發病後,外出求醫時可戴上口罩,遮掩臉部症狀,亦能避免吹風,以免病情進一步惡化,也勿再進食辛辣生冷的食物,保持足夠休息。至於康復期間,病人可熱敷臉部、對着鏡子訓練臉部表情肌,如擘大口、抬眉、鼓腮及吹口哨等,亦可自行按摩臉部穴位如頰車、地倉及太陽穴等,每次輕揉穴位一至兩分鐘,均有助康復。

臉麻嘴角垂 中年男擔心中風…..中華日報                  2019112

記者楊耀華/基隆報導

現年  50歲的林姓中年男子已經感冒一段時間,日前清晨起床刷牙盥洗時卻發現右側臉頰麻麻的,眼睛無法閉合、右嘴角下垂,驚覺是否中風?趕緊到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求診,經神經科李亭儀醫師確診後,患者是罹患秋冬季節交替好發的顏面神經麻痺,開立處方藥物後囑咐患者在家多休息,因適時求醫使病情得到診治,預後情況良好。

李亭儀醫師指出,顏面神經麻痺好發在春夏、秋冬季節交替的時候,且因本身免疫力降低容易誘發病毒感染,引起顏面神經麻痺,常見的顏面神經麻痺症狀為單側臉部肌肉動作失去功能,例如臉歪一邊、半臉麻木遲鈍、嘴角歪斜、口水、眼皮不能閉合、容易流淚、抬頭紋及法令紋消失、味覺障礙、吃飯食物卡在一邊、喝水會流出來、容易嗆到等,對病人來說,除了影響臉部美觀也影響進食,或是造成眼睛無法閉合以致引發乾眼症,甚至是角膜潰瘍等後續問題,都是顏面神經麻痺病人要注意的情況。

顏面神經麻痺的治療可用短期的口服類固醇,其他的輔助療法包括使用人工淚液,晚上用膠布貼住眼睛避免曝露性角膜炎,另外配合臉部運動及按摩、中醫針灸等等,雖目前無科學證據證明其效果,但都可以嘗試看看。

李亭儀說,造成顏面神經麻痺的原因很多,病人必須經過醫師的詳細診斷才能確定病因,幸虧大多數患者得的是特發性顏面神經麻痺,預後較好,至於恢復的時間大部份需要數星期之久,有時甚至要拖到半年,呼籲民眾要時時觀察自身健康變化,早期發現才能早期治療,疾病治癒的機會也大大提升。

30歲打工仔長期坐冷氣房 OT後腦神經受損致面癱

打工仔都試過加班,但經常熬夜可能引起健康危機。廣東省一名30歲男子,平日經常熬夜加班,有天一覺醒來發現嘴角歪斜,右眼皮下垂,而且面部僵硬,沒辦法做出任何表情,遂前往求醫。當地醫生指他長期在冷氣房工作,加上經常熬夜加班,令面部神經受病毒入侵而導致面癱。

長期開冷氣令扺抗力變差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盧文偉指出,在溫度過低的冷氣房內熬夜工作均會降低身體扺抗力,令病毒有機可乘,入侵顏面神經並造成傷害。人面部肌肉的控制都是由左右一對顏面神經所支配,若一邊神經受侵襲便會令半邊臉的肌肉癱瘓。

可能會失去味覺

孕婦和糖尿病患者也會容易有面癱。當一邊臉的額頭、眼簾、面頰和嘴巴肌肉也會動不了,患者會不能閉上眼睛,嘴角下垂,飲水時水會從嘴巴漏出。有些患者會有耳背痛,半邊舌頭失去味覺。

盧文偉提醒,要防止面癱情況出現,必須保持身體健康,充足睡眠,避免著涼。曾有明星的面癱一直沒有好轉,這主要是視乎患者是否第一時間求醫服藥,服藥量是否充足,病發時病情的嚴重程度而決定。


起床後右眼睜不開...治療顏面神經麻痺,中醫針灸神救援
把握前3個月治療黃金期

針灸怕痛?中醫用快速進針器治療顏面神經麻痺

【夏日危機】上班族容易患上「冷氣病」,長開冷氣可導致頭痛面癱。

香港的夏天非常炎熱,即使是下雨天又怕潮濕,所以有不少人都會一回到家中就開冷氣,辦公室也是一樣,很多上班族都長期生活在冷氣的環境中。可是,在這個「嘆冷氣」的背後,我們也可能會有患上「冷氣病」的危機。

「冷氣病」徵狀也有很多種。夏天一出一入冷氣地方,溫差大,易打噴嚏、喉嚨乾涸。開冷氣睡覺,醒來喉嚨痛,但喝水吃早餐後便沒事。這種似病非病的狀態,其實都是在夏天常見,因太長時間在冷氣地方、令室內濕度不足所致。

而太常開冷氣可做成4種常見的不適:

1. 頭痛
冷氣會令人頭皮發涼、溫度下降肌肉收縮,所以有些人涼冷氣時,感到頭痛。如果冷氣不斷吹向頭部,尤其本身已有頭痛、工作緊張,再經冷氣的洗禮,頭痛情況會加劇。

2. 面癱

冷氣風口整晚不斷吹着耳後的話,也可能會影響控制面部的第7條神經綫,出現面癱。而這種兩個面不對稱的情況,,一般要3個月方能康復。

3. 哮喘發作
哮喘是氣管敏感的嚴重版本,若平日吹冷氣後有咳者,不幸同時染上呼吸道感染,有可能誘發更嚴重的氣管炎症,比如哮喘發作。

此外,室外熱如火爐,進入室內溫度驟然下降,體內毛孔因寒氣而急速緊閉,積存的熱能失去疏散的條件,於是鬱滯於表,易引發「風癩」及皮膚瘙癢症。

4. 傷風感冒
冷氣病不單是純粹凍而致病,如冷氣機不清潔隔塵網,排水不當,積聚大量細菌黴菌,包括綠膿桿菌、棒狀桿菌、芽孢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以及過敏的元凶蟲等。易造成傳染病,幾壯實的人都有機會中招,出現集體感染。

Photo from Shutterstock

Text by Medical Inspire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Telegram for instant news and information :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Youtube channel for professional medical information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